
作者:圣斗士德里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819599/answer/80203544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个故事:
看运气的手榴弹现在工业时代的人,很难理解八路有多穷。
一个队伍里只有三成到一半的人有枪,包括装火药的土枪,撅开装填步枪子弹的土造步枪,膛线都磨没有了的老式步枪,都算是枪,其余人多数拿着尖头木棍、梭镖、叉子,没枪的会分到一到两颗土造手榴弹。
当时战乱,子弹也可以算是一般等价物,可以与烟土、粮食进行兑换,各种渠道弄来的子弹,首先先一发一发放进队伍的机枪里检查是否能和机枪相配,这叫合膛,把挑选出来的子弹优先供给队伍里的火力支柱机枪,剩下的步枪再挑选,八路手里的武器万国牌,所用的弹药也各不相同,老毛子的步枪、小鬼子的步枪、国造步枪,弹药都不一样,你能有多少弹药,要看你的运气。
实在没得选的子弹再给那些土造的单发步枪,这些土造步枪破破烂烂千奇百怪,唯一的共同特点是可以发射步枪子弹,大部分都要抵近到很近才有打中人的把握,也就是肉搏战前开一轮的水平,这些子弹甚至不保证能够打得响。
当时部队里有人懂得怎么挑子弹,据说挑出来的个个都响,打人特别准,是炸子儿,打中前胸一个洞后背一个大窟窿。此人成了部队里的半仙,人人景仰。都想跟他搞好关系。半仙后来过铁路的时候牺牲了。
在火器很少的情况下,八路组织人,从头摸索学着造手榴弹。用黑火药装填,把铁丝拉毛,包上铁叶子,里面灌上溶化的火柴。弹壳用铁铸后来发现生产瓶颈在弹壳上,每天生产十个手榴弹,主要的产能瓶颈就是弹壳生产太慢发动所有的门路搞破铜烂铁一开始自己造的手榴弹扔出去,哑火率很高有的战士舍不得,冒着危险把手榴弹捡回来后来逐渐摸索,手榴弹个个能响了产量提升到六十个每天但仍然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扔手榴弹的需求许多战士刚参战,没有刀枪,就揣着一两个手榴弹上战场,有的人直到牺牲,手榴弹铁壳摩挲得光亮了,也没舍得投出去,宁可端着木棍冲。
但是黑火药的手榴弹,质量真的只能说看运气,稍微受点潮什么的就炸不了,就是炸了,经常也只是炸成两半,往往只能听个响。某人分到一颗手榴弹,有一次作战中扔到某个汉奸脚下,一声爆炸,汉奸炸得满脸漆黑,但是身上没什么伤,只是衣服炸破不少。汉奸吓得大哭。
相对的说,缴获的手榴弹质量就比较有保证。 抗联去袭击日军,把日本人堵在屋子里,扔过去一个手榴弹,在门口爆炸了然后一个日本人大喊道:真响啊,再来一个抗联战士又往房子里扔了几个手榴弹缴获了一挺机枪和十几支步枪
直到党史办征集当年的故事,人们仍未弄明白那天喊话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