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8年5月,基督教团体“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的西方传教士们在上海公开焚毁其收集到的用于吸鸦片的“烟具”——烟枪。(此图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上的文章《浅析外国传教士在清末禁烟中的作用》中所附的一张图)
摘要:在清朝晚期,西方列强其实并不禁止它们各自 自己国内的民众吸鸦片、吸毒,当清朝已经发动“逐步清除鸦片产业、帮我国国内种植罂粟的‘烟农’‘改行’、另谋生计”的运动时,除美国外的很多西方国家才陆续开始在它们自己的国内发动类似的运动。1844年美国则在跟中国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的第33条 条款中承诺:“合众国 民人凡有……携带鸦片及别项违禁货物至中国者,听中国地方官自行办理治罪,合众国官民均不得稍有袒护”,1880年11月17日,美国在跟中国签订的《中美续约附款》的第2条 条款中进一步明确地承诺,美国政府将禁止美国的鸦片商在包括“通商口岸”在内的,中美两国所有的口岸之间从事鸦片贸易:“中国与美国彼此商定,中国商民不准贩运洋药入美国通商口岸,美国商民亦不准贩运‘洋药’入中国通商口岸(‘洋药’就是指西方生产的一种具有给病人止痛的效果的‘止痛药’——鸦片),……所有两国商民,无论雇用本国船、别国船及本国船为别国商民雇用贩运洋药者,均由各本国自行永远禁止”。为了履行《中美续约附款》这一具有国际法效力的双边国际条约的第2条的承诺,美国进一步出台了配套的“国内法”:1887年2月23日美国国会表决通过法案,宣布根据中美条约之规定,任何美国公民在中国从事鸦片贸易或华人在美国从事鸦片贸易均为非法。到20世纪初期,美国在全球发起的国际禁“烟(鸦片)”运动已开始初见成效,因此在美国的施压下,英国于1908年3月跟我国的清朝政府签订了《中英禁烟条约》,承诺在10年内设法让其治下的大多数“烟农”改行、转产,完全停止出口鸦片到中国。后来在1909年2月1日,美国召集10个西方国家和中国、波斯、暹罗共13个国家召开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国际禁毒大会。19世纪末期中国境内的西方传教士们就成立了一个宣传禁烟思想的组织——“中国禁烟会”,该会的会长——美国传教士杜布斯(Hampden C. Du⁃Bose)在1906年8月19日将该会前不久征集到的1333名传教士的签名,交给当时的两江总督周馥,请他将这份呼吁中国政府严厉禁烟的请愿书转交给光绪皇帝。
在清朝晚期,西方列强并不禁止它们各自 自己国内的民众吸鸦片、吸毒,当清朝已经发动“逐步清除鸦片产业、帮我国国内种植罂粟的‘烟农’‘改行’、另谋生计”的运动时,很多西方国家才陆续开始在它们自己的国内发动类似的运动。“上海市禁毒科普教育馆(以下简称为‘上海禁毒馆’)”的官网上就有一篇文章《清朝是世界上最早禁毒的国家》,其中这样说到:
英国的鸦片贸易也并非只独家针对中国,在英国国内也一直能买到鸦片。鸦片贸易之所以在英国(国内)也有争议的情况下,能长盛不衰,是因为在当时的世界,不仅鸦片贸易是合法而且正常的,而且,也导源于人们对鸦片的危害认识没有象现代人这样到位。……鸦片贸易在英国本土也属于正常贸易,只不过是英国的鸦片烟鬼没有中国那么普及,其吸食鸦片的市场微不足道而已。史载,直至1868年英国才制定《毒品药店法案》。就是这个专门管理毒品法案,也只不过对英国本土的鸦片贸易给予一般性的限制而已。英国真正的禁止鸦片法令颁布,一直拖到了1914年。历史上,英国甚至制造过相当多的含有鸦片成分的产品。例如一种常见的儿童鸦片糖“巴拉高利”(Balagoli),直到20世纪20年代还是使婴儿安静的家常药物。而美国直到1885年,才立法禁止美国本土的鸦片贸易,但禁令并不严密。一个典型的事例是,着名的可口可乐饮料直至1903年尚含有微量的可卡因。……英国国内禁止鸦片贸易的主张没有获得政府的支持而成为国家政策和法律,因为多数英国人不赞成禁止鸦片贸易。其中,一些人属于对鸦片没有正确的认识;另一些人则完全因为鸦片带来的巨大利益。那时英国报纸对反对和拥护鸦片贸易的意见统计大约在1:5,于是,很自然的结果是,英国议会长期通不过禁烟法案。(此文在“上海禁毒馆”的官网的“禁毒历史”频道中的具体地址是:http://www.shjdg.org/html/library/2515.html;上海禁毒馆是上海市禁毒委、市科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
上海禁毒馆的官网上还有一篇文章《清末在华教会有哪些禁烟活动》,其中这样说到:
在清末,在中国的部分传教士、教会组织,也参与了禁烟活动。
如在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创办的中国第一个科普期刊——《格致汇编》月刊上,就曾刊登文章主张戒掉吸鸦片恶习,并且普及了一些戒毒知识。

傅兰雅(John Fryer,1839年-1928年)编辑的图书。(楼主补充:中文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很多化学元素原本没有对应的、已有的汉字,后来就是这位被清朝任命为三品官衔的翻译官的英国白人传教士及其助手徐寿,根据化学元素的拉丁语读音发明出了新的汉字“形声字”来翻译、命名那些化学元素!)

林乐知创办并主编的《万国公报》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1868年,创办并主编《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为19世纪介绍“西学”最集中的期刊。在《万国公报》上林乐知对中国人吸食鸦片及迷信等习惯进行了批评。
一些教会组织,也参与了禁烟活动,如在1877年5月及1890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传教士大会上,都有关于鸦片的内容。提交给会议的论文中,有《鸦片的应用 带来的罪恶》等,并且通过了《禁烟之议案》六条,反对继续进行鸦片贸易,建议制止吗啡等所谓“戒烟药物”的销售与滥用。会后高尔特医生在杭州设立戒烟所,达莱医生在宁波建立了戒烟所,其后各地陆续出现了戒烟所。1907年基督教第三次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号召各级教会重视禁烟工作,并指出中英政府只图财政收入,是禁烟难以取得实效的原因。
各国传教士组织了禁烟联合会,会长是苏州的美国传教士杜布斯(Hampden C. Du-Bose)。该会因为在苏州,所以被称为“苏州禁烟会”。该会曾经在1906年5月征集到1333名传教士的签名,向中国皇帝呈文呼吁禁烟,由两江总督转呈给光绪皇帝。(此文在上海禁毒馆的官网中的具体地址是:http://www.shjdg.org/html/library/2501.html)

1919年10月,北洋政府在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举行销烟大会,现场销毁此前查缴到的7000盎司鸦片,图为大会上的几名西方传教士和一名中国官员在检查烟膏、烟具。(图中右一和右二是两名西方军人,从军装、军服来看,右二那人应该是一名美国军人(可能是负责保卫美国驻各国的大使馆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1900年“义和团排西运动”爆发,中国打输“八国联军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后,西方列强以“保护本国侨民免于再次遭受可能发生的排西屠杀、排白屠杀”为名,通过这个条约获得了在北京驻扎一定数量的部队的权利,从此北京出现了多个西方国家部队的兵营) 图片来自于《北京日报》2018年7月3日那一期的第16版上“旧京图说”专栏的文章《民国销烟》,拍摄者是美国“社会经济学家”兼摄影家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David·Gamble,1890年-1968年。一生共四次旅居中国,曾任北京基督教期年会的研究干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社会调查干事)

在那场现场销烟大会上,一名壮丁在往临时的“焚烟炉”里扔鸦片,后面那一排人中,右二到右五的4个人是西方白人。图片来源同上。《北京日报》“旧京图说”的微信公众号也发布了那篇《民国销烟》: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LPPCATM0530UOUM.html
20世纪初期,美国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禁毒行动:1903年美国同意中国限制(民间)进口吗啡;1905年又联合日本等国呼吁英国停止鸦片贸易,认为鸦片贸易“不但有损中国,亦有损于世界各文明国”(《万国公报》第192卷《中国除烟之希望》,1905年1月13日,第2版);1906年菲律宾的基督教主教——美国传教士布兰特(Bishop Brent)写信给总统罗斯福,请他关注国际禁烟运动。同年,美国以本国的“属地”——殖民地菲律宾烟患严重为由向英国提议,由美、英、法、荷、德、中、日等国组成一个委员会,共同调查远东的鸦片贸易问题,迫使英国勉强同意参加。这对英国政府继续奉行对华出口鸦片的政策形成了一定的压力。1905年5月30日,英国下议院“六百七十人中有四百零一人赞成中国急行禁烟,众情甚形踊跃”,最后表决通过了一项决议:“请求政府采取为迅速结束这一贸易所必需的步骤”([美]威罗贝:《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71页) 。
……20世纪初年 国际禁烟热潮兴起,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倡导禁烟,支持中国禁烟,加之在国际和国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从本国利益出发,在本国殖民地印度生产的鸦片所带来的税收已减少的情况下,为了传教事业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及国家的声誉,同意调整对华的鸦片政策,为中国国内禁烟提供了较好的国际环境,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清末“新政”时期禁烟运动的蓬勃兴起。(之所以说英国政府逐步减少、直至完全停止对华出口鸦片一方面也是出于为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着想,是因为吸鸦片的风气导致中国消费者、中国百姓很穷,无法更多地大量购买英国生产的其它产品。以上两个段落的内容来自于湖南“湘潭大学”的一篇学术论文《论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运动》的第19页、20页和22页,著名的“文档分享”类网站“豆丁网”中的这个网页上就转载了这篇文章:http://www.docin.com/p-1621874947.html)
1908年3月英国跟我国签订了《禁烟条约》——上海禁毒馆的官网上就有一篇专门介绍这件事的文章《什么是<中英禁烟条约> 》(具体地址是:http://www.shjdg.org/html/library/2500.html),其中这样说到:
1906年9月20日,光绪皇帝下达谕令,宣布严厉禁烟。此时,随着中国鸦片市场逐渐由“土烟”所垄断,英国对华鸦片贸易利润逐年减少,加之英国人民反对鸦片贸易的呼声日甚一日,英国政府对鸦片问题的态度也有所转变。(楼主附注:“土烟”是指国产鸦片,进口的鸦片被称作“洋烟”) 清政府经过与英国的多次交涉,双方于1908年3月签订了《中英禁烟条约》。(请注意“中华民国”是1912年1月1日建国、成立的。)
关于这个《中英禁烟条约》的主要内容,上海禁毒馆制作的一套标题为《鸦片与中国100问》的“科普幻灯片”中的第74“问”,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1、渐禁印度鸦片的进口,规定逐年减少从印度输入到中国的鸦片的数量,从1908年起10年内减尽;(楼主批注:印度的“烟农”们改行、另谋生计需要一定的时间)
2、中方派员前往印度加尔各答监视拍卖、打包;
3、增加“洋药”的进口税;(当年鸦片可以作为“止痛药”给生病的病人使用,所以进口的鸦片又被称作“洋药”)
4、租界内实行禁烟;
5、禁止香港烟膏输入到大陆;
6、禁止吗啡的进口。
一个名叫“原创力文档”的“豆丁”式网站中如下这个地址的网页上 转载了那一套禁毒宣传图片: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1007/136413375.shtm

1909年2月1日,由美国召集10个西方强国、中国、波斯(今伊朗)和暹罗(今泰国)派代表一起召开的,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国际多边禁毒会议——“万国禁烟会”在上海的“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的南楼)开幕。经过26天、14次会议的讨论,会议最终通过了9款决议案,主要内容有:
与会各国承认中国对禁除鸦片烟生产、行销之事所付出的真诚努力和获得的进步;各国将在本土和“属地”(殖民地)内逐渐推行禁吸鸦片的法令;各国将医用以外的鸦片均视为禁品,并应防止鸦片运往禁烟之国;各国应在本国在中国境内的“(侨民)居留地”和租界里禁止贩卖和吸食鸦片。
从上面的幻灯片的第七十五条可知,这场会议具体的起因是这样的:1908年5月,美国邀请清政府参加万国禁烟会议;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在给清政府的照会中称:“以美国政府约请在东方有‘属地’之法、德和日本等国政府,各派专员考查鸦片情形,询请中国愿否派员会查”。接到美方的邀请后,清政府决定以“南洋大臣”、两江总督端方为首,组团与会。经过一年多的国际间磋商,各国定于1909年2月1日在上海举行万国禁烟会议。之所以选择上海为会址,是因为美国召集万国禁烟会议的目的就是讨论远东地区的鸦片问题。

湘潭大学的那篇《论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运动》的第27和28页则对这场会议的筹备、召开和后续情况进行了更详细的叙述,其中说到:
如前所述,美国在国际禁烟运动中居于领导地位。……美国决定召集诸多国家在上海举行一次国际禁止麻醉毒品——鸦片的会议,并表示愿意帮助中国铲除境内的鸦片烟毒。……在美国的倡议下,同年(指1909年)2月1日万国禁烟会在上海黄浦江畔公共租界的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开幕,出席会议的有中、美、英、加、法、德、俄、葡、意、奥(奥匈帝国)、日、波斯、暹罗等13个国家。中国代表为刘玉麟、徐华清、唐国安、瑞徵、蔡乃煌,两江总督端方为首席代表。大会首先推举布兰特为大会 ,端方代表中国政府感谢美国总统发起此会,……以后各国代表依次报告,英国递交的关于国内鸦片情况的报告是一个胡乱凑合的杜撰物,因而遭到与会者的责难。万国会议进行了26天,期间先后共召开14次会议,最后经过各国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9条决议案及9款,……大会又“敦请派有代表出席会议的各国政府,采纳决议各款,帮助中国完成它所公布的目的”([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446页)。这在客观上是对英国政府一直从事的鸦片贸易的谴责。从此英国惮于国际舆论压力,不敢再明目张胆横加干涉中国的禁烟运动,形成了更有利于中国禁烟的国际环境。同时国际舆论的高涨,有利于促进清政府努力革除自身的积弊,以免被列强嗤笑。这无疑鼓励并推进了清政府的禁烟。

上海“和平饭店”南楼的外墙上挂的《万国禁烟会会址》标志牌。上海市政府1996年11月立。

图为2009年2月我国为纪念1909年上海“万国禁烟会”召开一百周年,而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万国禁烟会”百年纪念活动。活动邀请了当年与会的西方国家、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国际麻醉品管制局派代表参加。
百度百科的“万国禁烟会”词条对这场1909年举行的国际会议的描述非常详细,其中讲到了这场国际会议召开前的筹备期间的1908年12月,美国就这场会议想要达成的目标,向英国发出了一份外交照会,照会的主要内容是:
(一)设法限制该国(指中国)所有领土内用烟之数;
(二)商定善策,禁止该国人民在远东所业之鸦片贸易;
(三)日后在沪集会,美国代表可以预备与预会之各国代表协同,宣示其本国政府将在远东各领土内施行逐渐禁止鸦片栽种、贸易、吸食各办法之定见,俾资中国考镜,以助中国禁绝全国烟患;
(四)将来开会,美国代表即以该国目下现行之章程禁令宣告会中,此项章程凡关于远东鸦片出产、商业销路损害各节,可于会同研究之际,共抒意见,讨论修改。

1919年10月在河北通县举行的现场销烟大会上,摆满了北京市官方收缴到的烟枪和烟膏。美国摄影家西德尼·戴维·甘博拍摄。1918年北京的一些中外人士共同筹备组织禁烟委员会,后改名为“中华万国禁烟会”(又称“万国拒土会”),总干事为英国人韩济京,全国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分会。图片及文字说明来源于《北京日报》去年7月3日那一期上的《民国销烟》: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LPPCATM0530UOUM.html

不少外国人也来参加这场硝烟活动。(左1未露出头部的人从服装上看是一名美国军人,白人女性和白人儿童可能是西方外交官的妻儿或传教士的妻儿)

桌子上插着的小旗上写着“X燒煙土”,旗子后面站着两名美国军人,再往右能看到一名中国军人和前面第一张照片中所显示过的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官员。

那一期《北京日报》第16版的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