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香杂特 2023-01-16 14:24:15
你每年進口石油和芯片高達6000多億~ 當中很多是做好成品後再出口~ 不算中國消費~
但每年只少有3000億進口是中國內需的消費~ 所以你們必須賺到足夠美元才能購買~ 不可能自己關門自己玩~

-----------------------------
发现你的脑子真是不太清醒,听不懂人话似的。
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说了多少遍了?产业升级是什么?我们现在没有差距的话还要产业升级干什么?你拿现在国内半导体行业与先进水平有差距是没有任何反驳意义的,懂不懂?你先回答你同不同意这个说法再来继续讨论,不然基本等于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我来教你该怎么证明中国产业升级失败,拿华为手机产业的失败也是意义的,没有华为手机,还有一堆国产手机品牌在国内外开拓市场呢,手机最有价值品牌前10除了三星苹果也就剩国产品牌了,你台湾的HTC也早死的不剩啥了。国产手机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大是过去和现在存在的事实,有没有改善才是产业升级失败与否的关键所在。
都说这么明白了,那该怎么证明中国产业升级失败呢?你只要证明这些零部件没有提升国产化率,没有降低对外依存度,国内企业没有拿到这些零部件生产链条中高附加值部分,就能证明中国产业升级停滞,你能吗?
只有瞎子才会认为过去十几年手机产业链里面国产化率没有提升吧?除了CPU,其它的显示屏、内存、声学器件、摄像头、电池等等哪个没经历过从全部依赖国外,到逐步国产替代?只有早晚的差别而已。
只会叫嚣华为死了有什么意义?华为营收现在还高于台积电呢,怎么死?别太暴漏自己的素质。
即便CPU,那也谈不上就没办法。
为什么我对中国半导体发展有信心?很简单,一个是自然规律,一个是市场经济。
半导体本质是个化工、材料、机械等的系统工程,依赖的是这些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过去中国为什么有差距?连基础的化工、材料、机械都做不好怎么做半导体?
那自然规律是什么?自然规律就是化工、材料和机械等等技术都是有极限的,举个例子,半导体的硅片,这个现在是国内的弱势领域吧,市场份额9成都在日本台湾韩国企业手里,很差吧?但差与否是个静态的现实问题。
硅片的指标有两个明面的指标,一个是尺寸,一个是纯度,尺寸上从6寸到8寸,再到12寸,然后呢?没了,45纳米时代就用12寸硅片,现在3nm时代还用12寸硅片。纯度呢,不管9个9,12个9(说实话,这套吹嘘难度的说辞只能糊弄外行小白,做过材料开发的表示毫无感觉),它总有个限度,你搞到20个9可能吗?有意义吗?
这就是自然规律,你做到12寸,12个9或再多一两个9以上就完了,不换赛道的话,这就到终点了,换赛道的话,化学理论决定了硅单晶是唯一适合做运算器件的材料,其它根本就做不了CPU\GPU,也到头了。
有了明晃晃的终点,你只要走,就必然能走到头,那中国企业能不能走?这就是第二个因素了---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者要追求利润,不然股东不会放过你,股市不会饶过你。还以硅晶片为例,国内企业沪硅、中环等等这些企业大多是从低端硅晶片或者光伏用硅做起,先做6寸,8寸低端应用的,后面6寸8寸硅晶片饱和了,盈利空间没了,他们该怎么办?不砸钱挖人挖技术去搞12寸硅晶片的话,盈利逐步萎缩,股东能放过他们?管理者能得到分红和奖金吗?他们向12寸硅市场进军就是唯一的出路,这也是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的结果。
剩下的就是工业基础、钱、人和市场需求的问题,工业基础中国三十年的发展也不是光给别人打工了,化工、材料、机械哪个细分行业没有中国企业参与?所有行业都经历国从低端到中高端的发展,进度快慢而已。钱就更不是问题,人也不是问题,中国从来不缺化工狗材料狗机械狗,缺的是给这些天坑专业毕业生发挥的空间,市场这个一靠政策,二就得感谢美帝了。各方面都不缺,以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做到不是问题,做不到才是问题所在。
然后实际情况也是,沪硅、中环等硅晶厂先后解决12寸晶片的技术问题,开始批量生产,然后开始大张旗鼓的拉投资扩张产能,为啥?还不是要赚钱,要拉股票?
等沪硅、中环等五六家国企12寸技术和产能解决之后,原有的日台硅片厂信越、环球之类的该怎么办?是做更大尺寸的?还是换赛道?自然规律决定了,尺寸大不了了,赛道也没法换,你们怎么办?拼产能、拼价格、拼成本?看看过去二十年和中国拼产能、拼价格、拼成本的行业哪个能干的过中国?
除了硅片,你也看看半导体行业的材料,比如特气、高纯化学品、靶材、研磨材料之类哪个没有国内企业在进军?哪个这几年国内技术和份额没有提升?
自然规律决定了终点线是存在的,不光硅,什么都是,2019年日本限制对韩国出口高纯HF,搞得韩国半导体死去活来,现在呢?国内的多氟多都能提供最高纯度等级的HF给台积电供货了,毕竟这玩意要求是有限度的,只要投入资源去做,今天我做三级纯度,明天做四级,早晚我能做到最高的5级,然后日本高纯HF企业怎么办?做6级?能做吗?有意义吗?
我是做材料出身的,后面搞锂电研发,做过材料研发的都该知道材料上是绝对存在极限的,不管是纯度、强度还是尺寸。
锂电门槛低吗?这玩意出过诺奖的,早几年日本在高电压钴酸锂、高镍材料、硅负极、超薄隔膜、粘结剂、超薄铜铝箔上有技术优势的时候为啥没有人说这些技术门槛低呢?
然后这些东西都是有非常明确的极限存在的,高电压,再高也无非从4.2V到4.3V,4.4V再到4.5V就结束了,高镍从Ni5/6/7/8,再到Ni9就结束了,超薄隔膜箔材,薄到4-5um也就完了,然后呢?还不是被中国一个个追赶拿下,然后甩开小本子。
再举个例子,碳纤维门槛低不低?日本东丽的碳纤维早十几年前也算卡脖子的高技术产品了,现在呢?还不是被中国一路追赶,东丽再往上走,也无非从T800到T1000再到T1100,再往上没了,材料学自然规律决定了终点到了,你搞一百个诺奖学者也不会再提升了,然后就是被国内企业拼产能拼成本一步步吃掉市场份额呗。
终点远不怕,怕的是不向终点走,我就很奇怪,为什么向墨西哥、马来西亚、泰国这些比中国发展更早的国家没有开始走,作为中国人实在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