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来的,看不看随便
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是姓,氏是氏。姓的作用别婚姻,氏是作用是明贵贱。所以当时的习惯是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是千古不易,氏则百年不同。同一个姓可以分化出好多氏。相同的氏可能姓不同。如卫国的孔氏和鲁国的孔氏的姓就不一样。不同的氏可能姓相同,如宋国的华氏和鲁国的孔氏都是子姓,都来源于宋国国君,都是商王帝乙的后代。
至于周代楚国国君的姓是羋,氏是熊氏。王族的氏还有:昭、屈、景、斗、成、班、白等。但是后期,王族的氏主要为昭、屈、景三家,所以会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但是在这些氏中,熊氏只能由楚王使用,不担任楚王,则不能用熊氏。先前没担任楚王的,登上楚王的王位时同时也会改成熊氏。如楚平王,原名弃疾,内乱中登上王位,即改名为熊居。
羋姓是祝融八姓之一.根据《史记》中的说法,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称;称之子是卷章;卷章之子是重黎.重黎担任火正,即祝融一职.由于共工之成中,重黎镇压不力,被杀.其弟吴回接任祝融一职.吴回死后,其子陆终继续担任祝融.
陆终很能生养,有6个儿子,6个儿子分出8个姓,即所谓的祝融八姓。6个儿子及其活动区域如下:
1、昆吾:己姓,建立昆吾国,在现在河许昌一带。夏朝末年,商汤灭昆吾国。后裔为董氏,仍活动在原地。
2、参胡:
3、彭祖:建立大彭国,位于现在江苏徐州市市区,商朝末年被灭。
4、会人:建立会国,又称郐国或桧国,位于今河南省新密市密县老城东35公里的曲梁乡大樊庄古城角寨村。春秋初期,郑武公灭郐国。所以《诗经》中的《桧风》所叙之事实为郑国之事,与已亡国的郐国无关。
5、安:曹姓,古曹字为女字旁加上一个枣字,建立邾国(又称邹国),位于现在的山东省邹城市和枣庄市广大区域。春秋时期从邾国分出小邾国(又称倪国),位于现在山东枣庄台儿庄区和徐州贾汪区。战国中期,楚声王灭掉邾国和小邾国。后来小邾国又曾一度复国,但随后又被鲁国所灭。邾国的公族姓氏有朱氏和倪氏等。
6、季连,羋姓。由于其后代活动区域不确定,所以其世系不清楚。商朝末年,他的后裔鬻熊事周文王,所以周成王把其曾孙熊绎封于丹阳,国号楚,子爵。
楚国的早期历史不清楚,可能与商朝长期征战有关。在商代,商王经常对楚国进行征讨。而楚国则对中原王朝叛服无常。《讨经》中的《商颂》就有好多篇间歌颂商王对荆楚的战功的。
根据祝融八姓中其他七姓的活动区域来看,楚国早期活动的范围可能也不出河南东部和南部。而且他们一再的南迁,也与历次与商王朝的战争有关。
酓,“熊”的先秦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