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解决好主要矛盾
(来自苍龙公子新浪博客)
原始社会阶段,生产资料稀缺,生产力高度不发达,人类必须抱团取暖,一个人有了私心,那么另外一群人就得饿肚子,所以他们选出来的头人,既比一般人站得高,也比一般人站得公。人们虽然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但却也其乐融融,和谐共处。头领上年纪了,觉得自己再也不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了,就把位置禅让给有贤能的人。就这样,一代一代,传到了禹。
到禹的时候,原始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们至少不再为衣食安全整日发愁,食物分配后往往还有剩余,剩余的食物自然还要分配出去。这样,一部分人就有了私有财产,为了保证私有财产的安全,就必须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护,私有制就产生了。最大的拥有者当然就是君主,为了捍卫他们家族和团体的既得利益,君主就把宝座传给了儿子,开始了世袭。有了贪欲,有了享乐,奴隶制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建立了夏朝,统治阶级的极度奢侈享乐和奴隶阶层的极度贫穷和悲惨就构成了社会的第一大矛盾,社会走到了极端,极端主义就诞生了,奴隶阶层忍无可忍,用极端的方式(武装暴力)推翻了统治阶级。夏朝灭亡,商朝开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轮回。直到周朝后期,国家先后分裂成若干个小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战乱连年,民不聊生,渴望统一就成了天下大势。秦王嬴政就应运而生,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王朝。在历年的战争中,统治阶级初步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同时长年的战乱也大量消耗了国力物力,于是,统治阶级推行井田制,奴隶阶层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耕种,除了上缴外,自己有一部分积累,改变了自己的奴隶身份,成了农奴,这样封建社会就开始了。
受到连年战乱的教训,统治阶级认为,要把一切军事力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百姓要施以严苛的刑法,这样就会构建自己的千秋伟业。于是统治者收收缴了全国的兵器,推行严型峻法,大兴土木,统治阶级又一次走到了极端,把人民大众逼迫到另一个极端,结果,陈胜吴广刘邦仅凭着手中的粗陋的劳作工具就点燃了反抗暴政的烈火。是偶然又是必然,陈胜吴广与刘邦,都是被秦王朝的法令逼到了绝路。秦始皇的万世功业经历了几十年,就被汉王朝取代,汉末,黄巾军起义,给了各地军阀替天讨伐的名义,于是进入了军阀混战状态,被晋朝统一,以至于以后又分裂成南北朝,后又被隋朝统一,隋朝实行暴政,三十年后就被人民给推翻,然后进入唐朝,开始的时候还能创业积家,到鼎盛时期,唐明皇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朝很快进入没落阶段,进入了历史周期,被黄巢起义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又被分裂解体为五代十国。到了大宋建立,统治者为一己私利,重文轻武,自废武功,落得个丧权辱国,被外族凌辱,即或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忠丞良将,最后不免亡国灭种,进入了外族统治时期,沦为二等公民。元朝统治了100年,被灭,进入了朱明王朝,统治者先期励精图治,中期荒废国业,后期亡羊补牢,但已经积弱成疾,为时已晚,被李自成打进了北京,落得个诛杀亲生,吊死景山的悲惨下场。李自成进京后,很快露出了乌合之众原形,给了关外满人可乘之机,满人入关,清王朝建立,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循环,前辈人打江山,后辈人卖土地,拿军费修园子,拿税收祝万寿,对内百般打压,对外苟且偷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整个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一片狼藉。辛亥革命一声枪响,两年多年的封建社会应声而倒。
历史又进入了民国周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家族贪腐,匪寇丛生,对外不能侮御,对内不能安民,结果依旧,被人民大众赶下台,孤悬海外,中国又进入了分裂状态。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古今有良知的大家都总结了很多经典,比如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如说,忘战必危,好战必亡,比如说,声色犬马,玩物丧志,比如说,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比如说,亲小人,远贤臣,比如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比如说,贪腐盛行,亡国之兆,等等,这些,都在上面的朝代中都有一些体现。
抛开这些,我们还要看到一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贯穿几千年历史的一个最主要的矛盾,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之间的关系处理。朝代的兴盛,都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缩小距离,统治阶段制订一些休生养息的政策,并身体力行,朝代的衰亡,都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拉大距离,各自走向极端,这时,极端主义就盛行,统治阶级用极端的方式来约束禁锢被统治阶级,而被统治阶级忍无可忍的时候,就会用极端的方式来结束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而开始一个新的轮回。
执政者要想打破这个周期率,就一定不能忽视这一对矛盾关系,并合理应用,缩短与人民大众的距离,直至与人民大众形成鱼水关系。当出现上述几类造成与人民大众脱离并加大距离的现象,就要及时调整政策。矛盾的存在的客观的,解决矛盾则需要主观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