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路是60年代到现在的地名。为何名八一路?因为在民国时期,这条街上曾驻有警察局,警察是保社会安全的,因此叫保安路。重庆解放后,这条街上又有解放军某部队的驻地,有名称为解放军的电影院,因而在1968年时,改称为八一路今名。这保安路、八一路都算是新名,再早前的旧名又叫什么?这就是要说的。
八一路长约800米,一头接磁器街,一头接白龙池与民族路交汇。中间与中华路、邹容路形成十字路口。包括中营街、米花街、大阳沟、雷祖庙、白龙池等几段短街。
中营街,紧挨到三教堂(今能仁寺)。清时是中营游击署驻地,因名中营街。何时建起,尚不得而知,但起码在清乾隆《巴县志》上,就说中营游击署在杨柳坊(中华路)。中营游击,是清朝绿营兵重庆镇总兵下辖的一个军事单位,大约为营一级。重庆镇总兵衙门驻下半城,今解放西路原重庆日报社旧址。下辖的左营驻大梁子,有左营街名,右营驻下半城凤凰台。总兵除这三营外,还辖有中、左、右三营连级守备官员,驻城内各地。另辖有外营,如夔州、巫山、梁万、绥宁、黔彭、忠州等营。
中营游击是总兵下的中级军官,手下有兵丁六百人,分为马兵一队,六十人马。步兵二百四十人,守兵三百人。除此以外,还兼管部分塘汛。塘讯,是清代的一种军事通信的小单位。(今天叫塘的地名还有一些,如南岸的二塘,璧山的六塘、七塘、八塘等)。塘讯由中营下属的千总、把总、外委所管。中营所属有三圣殿、南城坪、苦竹坝、大窝铺、百节铺等塘至綦江界。还有马塘、水塘等讯。不过这些塘的兵太少,每塘一般只有二人。还有分防外委一名,带领马、步、守兵七十人。因此,中营的六百人中,包括用营官的养廉银子支付饷银的有百余人,分防塘讯一百八十余人,实际驻在城内的兵丁只三百十余人。负责地区为太平门、金紫门、储奇门三门的城防与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