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米花街,与天官街(邹容路)交叉成十字,过了十字直行就是大阳沟。何来大阳沟?大阳沟在重庆人的理解是,阳沟是没有加盖的水沟,加了盖的水沟就是阴沟,现在称下水道。明末战乱,使重庆乃至四川人口损失惨重。据《巴县志》载,到清乾隆二十二年,巴县人口仅两万余人。上半城仍有点乡村田园风光,有农田,也有菜地,当然也有竹树扶疏村落院子、小街短巷,商业、人烟比下半城相去甚远。大阳沟本是天然水沟,水从大梁子一带高坡上流下,经会仙桥、香水桥入洪崖洞汇入嘉陵江。这条水沟在城内来说有些大,还是长流水,水也清亮。就取名大阳沟。后来人口逐渐增加,上半城的街巷也增多,沿着大阳沟两边也有了房屋,。人口一增多,生活污水也就增多,水黑了臭了,人们生活受到影响。于是地方将大阳沟进行了改造,把水沟拉直,上面加了盖,大阳沟就成了阴沟。但大阳沟之名却一直流传下来,成了地名。在人们的印象中,八一路是八一路,大阳沟是大阳沟。习惯上称解放军电影院那一段为八一路,大阳沟这段都称为大阳沟。
大阳沟,现在的00后们大多不清楚。当年的大阳沟可是红火,之前的数十年,大阳沟是重庆城最大的菜市场,也是当年全国十大菜市场之一。五十年代后期,政府把大阳沟菜市场的个体菜贩加以整合,成立了大阳沟综合商店,最多时拥有职工400余人。60年代,又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 ,将这条三百多米长的街道上,用钢屋架搭起了雨蓬,形成一条长廊形的商业街道,定名为“重庆市大阳沟副食品商场”。这下,太阳晒不到,雨淋不着,买东西方便得很。一条街上,分门别类地安排了蔬菜、水产、肉类、副食、禽蛋等等固定货摊。还有市级蔬菜副食品公司、水产公司、人道美商场等批发零售企业。在旧城改造之前,大阳沟是上半城市民买菜的首选市场。1982年,国家商业部把大阳沟菜市场定为全国十大城市的十大菜市场之一。九十代年后期,大阳沟片区旧城改造 ,新建的大都会广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面前。
大阳沟前行,有雷祖庙、白龙池。从这里可以经正阳街到大梁子。雷祖庙是座道观,道观前面的街就称为雷祖庙街。建于何时已经找不到说法了。早以不存,仅留下街名,后归入大阳沟,连街名都没有了。白龙池,按《巴县志》中已列入古迹,称:“在东岳庙前,命名无考,今废为白龙池街。”这雷祖庙与白龙池两个地名早已经没有了,只是老人们有时说一下。原东岳庙与白龙池之间是有人行道相通的,今五一路在此处加以改造,已为车行道与大阳沟相通。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