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院面对我的错案是推拖敷衍、搪塞忽悠,至今“不被受理”! [18楼]
三论“武汉的公鸡何时才会下蛋?”
--从“长江日报”的一则不实新闻谈起
1987年2月24日,武汉市的“长江日报”在它的头版左下方发表了一则十分引人注目的小新闻,其标题是:“为掩盖领导人经济犯罪行为 许天武销毁帐据受到党纪国法惩处”。鄙人就是当天被该报指名道姓攻击的许某。对于这则严重失实的报道,我现在要站出来作几点质疑和澄清:
1.根据该文中的说法,好像是付扬志利用其设立的“小金库”而从中贪污了六千七百余元,这完全不符合事实。他贪的钱跟“小金库”没有什么关系,他是从其它的渠道获取的。而我事先对他的行为过程是全然不知情的,我作为“小金库”的经管者何以能够有意去掩盖他的贪污罪行?
2.不存在有“两次”盗出小金库帐目的问题。即便是86年4月2日的那一次,也不能算是盗窃。其理由很简单,是因为硚口区“有关部门”在整顿“小金库”问题时违背了中央精神搞非法封门在先,其非法搜查我的办公室是滥用了职权。当事人从另外的通道进入自己的办公室清理属于自己的东西,何为盗窃?当然,“盗出”多少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推倒强加在当事人头上的“构成毁灭证件罪”的不实之词。不是什么“丧失共产党员立场”,而恰恰相反,共产党员对上级领导的违法乱纪行为就是要敢于进行抵制。
3.我当时被关押在硚口区看守所,半年多见不到阳光,经受“躲猫猫”等的洗礼,健康受到摧残,多种伤病缠身,被整得已是奄奄一息。硚口区法院一审判决后,我并没有上诉,只想着快点结案早一天离开那不是人呆的地方。“长江日报”的新闻报道却无中生有地说“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许的上诉,维持原判。”他们这样写的后果,会使人觉得许某不认罪伏法,而市、区两级法院已给定了个“铁案”,是翻不了的。
以上这三点严重失实的新闻在“长江日报”头版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明真相的人都以为许某犯了罪,“情节严重”,理应受到“惩处”;而那些略知内情和稍懂法理的人则嗤之以鼻。人们后来比照江岸区对“小金库”的处理办法(见“长江日报”1988年1月5日头版左下方),更是认为硚口区当局心太狠,整人整得太过分了!“长江日报”的不实新闻,对不幸遭受牢狱之灾劫难的当事人,无异于是在重创的心灵上再捅了一刀!我面对苍天无言以对,只能忍气吞声。
20多年都过去了,我无从知晓他们当时是如何采访、写作和发表这条不到300字的新闻的。作为党报的通讯员和记者,为了抢发头版新闻,制造轰动效应,不惜歪曲事实、夸大其词、无中生有,为硚口区当局炮制的一起错案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悖新闻职业道德。
当年的通讯员后来曾是硚口区建设局局长,记者同志也升任了“长江日报”的编委和经济部主任。而我却背负着“毁灭证件”的莫须有罪名进行过无数次地向上申诉,至今仍是一无所获。我希望李主任和胡局长能继续关注我的这一案例的全过程,反省一下观念,转变一下立场,多关心一下弱势群体的正当诉求。平反一个冤假错案,能和谐一大片社会。希望媒体对“我的申诉为什么这样难?”这一顽固堡垒促一促、冲一冲,为打开一道缺口出一份力,尽一份应尽的责任,还法治社会一个公道、公平和正义!
人家的公鸡都已下蛋了,武汉的公鸡下蛋为什么就这样难咧!真是“信了你的 邪”!
许天武 2009年8月28日 15927504063 邮箱:xu570997476@sina.com
2014年1月7日发帖
附件:
“长江日报”的两则小新闻
1987年2月24日和1988年1月5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武汉市的"长江日报"在它的头版的左下方,先后刊登了硚口区和江岸区的小金库的两条小新闻。硚口区是集体所有制小企业,江岸区是政府部门,而对武汉市汉口两个城区小金库的当事人的处理来看,其结果是天埌之别:硚口区动用司法机关对当事人批捕、起诉、判刑,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等;江岸区则是“通报批评”和“对此事分别作了处理”。硚口区的法律天平明显失衡,整人整得太过分了;江岸区的处理则符合党纪国法的要求。人治和法治,硚口和江岸犹如两重天。


2014年1月7发帖 15927504063
详情请看: 红莲大仙天涯博客 和 新浪博客XU570997476
阅读原贴,看其他回复